广钦老和尚开示录
2011-11-15 11-28-41 来源:正觉谈 作者:果汝 点击:次
★懵懵懂懂地出家,懵懵懂懂地受戒,受戒是去懺悔,不是帶業去,又帶業回來。
★在戒場儘量少說話,少和人家攀緣,有時間多禮佛念佛。
★戒場求戒的人多,來自十方,我們不是去和人家比穿的好、住的好、吃的好。
★受戒能忍即入道,凡事都簡單,不要和人家計較睡大位、吃好。受戒是學威儀規矩,不是去論是非、造口業的。
★受了戒就當和未受戒前不一樣,更應修苦行,把習氣改掉,壞念頭去掉,以戒為師。
★參,就要參壞的,別人犯錯,我們不去犯錯。別人不如法,我們如法就好了。
★戒是戒自己,求懺悔即是戒。
★戒也不要太執著,否則本是持戒,結果反被戒回去了。戒不生煩惱,不和人沖突。
★出家飯要吃得穩,就當切實苦行。
★不去貪、嗔、癡,無法開智慧。
★不要看別人對不對,要自己多反省,看自己有沒有做好,修是要修自己,依法不依人,要恭敬三寶。只要是眾生都會有錯,但他哪一天懺悔了,就能改過做好,四生都有佛性,有的胎生很靈通,比人類更靈,只是它不會講話而已。
★去我執,從粗衣淡飯做起,淡泊欲望,不要分別,無我人眾生壽者相。
★為度眾生則恒順眾生,像哄小孩一樣,很多是為了給眾生種福田,師父並不需要,眾生見到師父生歡喜心,但師父自己也不知道。
★修要修到自己沒有做什麼 - -。
★你們這些青年人很發心來出家,可是這個身出家了,心也要出家。我們出家人的身、口、意跟在家人不一樣,要知道怎樣才能了生死,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了生死。如果你心中還有什麼貪境、喜愛的或罣礙的,那麼臨終時就現那種境界,一見歡喜就跟著去了,結果是墮落於輪迴之中。但如我們淨念念佛,則臨終現蓮花、佛菩薩及光明等聖境。故要在世時除掉貪境,使心淨化。出家人要粗衣淡飯,不能再著於色聲香味觸法,不要跟在家人一樣。
★世人為五欲所迷,想吃好的,殺生滋養身體,殊不知吃的是自己的肉,吃人家一斤,一定要還十六兩,這是逃也逃不掉的。就是這樣一生皆在還債討債,死死生生永遠跳不出輪迴的圈子,況且所吃的是以前父母的肉,於心何忍?
★不得二、三人交耳私語、結黨、背後論人是非等,否則易讓大家不安,造成鬧眾。
★二堂課誦要多體會體會,比如是否真有天天皈依佛法僧?“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……慎勿放逸。”是提醒大眾。
★智慧開則經藏全在裏面,經藏是在心裏面的,不是在外分別挑選的。目前法師有的是政治法門,如辦學校、講經說法後,易貢高我慢,或衍生感情問題,比丘及比丘尼互相利用等……,很少人教我們如何去了生死。這是對事不對人,不是有意批評,而是要我們認清方向。
★出家後什麼事皆以忍辱為重要,會說我們的,都是我們的指路者,沒有他們,我們不會進步,不能成就。
★不要以為自己已經這麼辛苦了,還這也嫌、那也嫌,沒一樣對的,乾脆回去好了,走好了,但又不知該走到哪裡去,又不能嫁人,這樣反而更痛苦,好像活在活地獄。
★念佛才是真正清淨、正當的一條路,念佛即是往西方的路,同音念佛即到西方,不須買票搭飛機,西方法船是無色相的。
★道教修道人與佛教是不同的,佛教修行是為了生死,道教則修長生不老。道教中有的很精進,他們也有一個羅漢體,有些羅漢體已經在山中活了好幾百歲,還沒有死,但是即使再活百千歲仍不究竟,因為不能了生死。而佛教的羅漢修生死的解脫,要斷祛見思二惑,要能捨身,不顧這個身體,不怕苦,修身口意三業,六根清淨,才能解脫生老死苦。
★打佛七是要度眾生往極樂世界,娑婆世界的境界有生有滅,西方的境界是不生不滅,我們現在到別的國家,還要買飛機票,如念佛念到一心,則十方國土皆可到。念佛即心心不離佛,念得清清楚楚,聽得明明白白,要字字清楚,用心想,用耳聽,用口念,要攝心專注佛號,萬緣放下,要依此音聲,才能一心,沒有能念所念,你在念或我在念,大家都依此佛號才能一心,西方世界也是依此音而念,一心就是專注此音,聽音聲而念。打佛七不要被俗念拖走,如不專心,則可惜來這一趟,故要一心念佛,一心注意音聲。
★世間有很多的鬥爭,我們要找個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一樣清淨的地方。
★我們糊糊塗塗來生,但現在要明白找去路,那即是念阿彌陀佛。
★四生都在不斷輪迴生死,皆因六根害了我們,六根對六塵起貪念,難得自在。在佛七期間,看能否找出一條了生死的路,顧肉體就不是在打佛七了,如果太愛惜這個肉體,就無法解脫。
★雖然我們現在生在娑婆世界,但如念佛,心淨則佛土淨,心清淨無煩惱。無妄想,則亦是淨土,此是娑婆淨土,心即是西方。
★西方在哪裡?西方就在心頭。佛號要念得清楚,念得集中,念佛要發願生西方,離開苦塵,不要太愛惜這個肉體。
★用行的,心意要轉變,諸佛菩薩都有願力,而依此修去,在行住坐臥中皆不離佛,拜佛念佛都與佛相應,不要說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我。
★練不倒單要有善根,不是容易的,沒有說要用什麼方法?怎樣去練習?這樣就有執著,這是一個有善根的人有心去修,在行之中有一正念,自然而成的。師父教你們唯一念佛,師父以前在山上是隨緣,眾生能吃,則人亦可吃,天人供養自然,如果餓了硬是要忍,身體會餓壞了。修行是用心,不要去練那一種不倒單、不吃東西,師父修到現在,一直有一種感覺,即修行萬一走錯路,很危險,唯有念佛最好。如果是走錯路,人身難得,有很多人錯誤了。
★每個人都是帶因果而來,帶因果而去,我們的父母眷屬都在四生中輪迴,故我們要趕快修行,去度脫他們。
★修行要能耐勞苦,粗衣淡飯,現在這花花世界,每樣都很方便,有些東西可以不必用手拿,不必用腳走路,都很方便。但我們出家人修行應該觀想:依照祖師們的修行遺規來修行,才能了我們的生死路。我們今天不是為享受來出家,是要修食、衣、住……的淡泊,寧可被社會看不起,一切比不上社會人,如果被社會人看得起,就有愛別離苦,又成生死輪迴,被社會人看不起,就少攀緣心。妄想心,好專心用功。
★事事都要能明理,隨順人家,才能指導人,否則自己都不能明理,怎麼指導人?我們出家人,要以佛法佛理來指導教化別人,否則就成俗化活動,事不能隨順人,就是無度量。
★出家人一樣仍需要地理,但如修行到那裏,道行即有感應,道行如有修,地理包含於修行,故說出家人修行是根本。
★受戒是受什麼?是受忍辱,依忍辱修行是根本。依此去做,到哪裡都能感化人,修忍辱即有德行,故人見生歡喜,亦可感化人。
★自己本來的面目,要靠自己悟出來的。聽,乃屬於六塵外面的境界。修行是修什麼?是要修衣、食、住的淡化,去貪、嗔、癡,不講究衣、食、住的舒適,不要和世俗人一樣,否則就變成了政治法門。苦行是要我們得解脫,要清楚去的一條路,去解脫生死。
★如果真心想修行,是各自的福氣,故應福慧雙修。每個人要把以前所帶的業障消除掉,其方法是:拜佛、念佛、發心做常住工作、不計較,如計較則生煩惱,即造新業,如不計較,我們的福慧就會增加出來了。
★父母生我們,不知從哪裡來,但我們現在要找往哪裡去的一條路,即是了生死。不出家在社會上只是吃三餐,逐生死而已。
★打佛七是為了讓眾生有要去西方的觀念,娑婆世界很苦,念佛是要看西方的境界,前者是生滅,後者則是不生不滅的。念佛要心心不離佛,不要被俗念給拖走。
★念佛定來即是禪,故說要有禪有淨土。念佛隨緣,什麼事情都在念佛中隨緣,沒有說我要念多少佛,我在念佛,我在作什麼……,心心不離佛,行住坐臥,一舉一動,都在念佛,哭也在念佛,腳踏一步也在念佛,念佛的力量集中可達三昧,念佛三昧不簡單。每個人帶種種業障來,不要再帶新業而去。
★妄想來時不要怕,不理睬它就是,它是它,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,妄想無自體,以後自然就少了。修行要吃得了苦,愈吃苦才愈有心得出來,我們人要學壞很容易,學好的很難。一個人如果吃太飽,頭昏沈想睡,睡太多,以後變蛇。
★執事人不好做,所以執事人交下來的事,不管好的壞的,都要歡喜承受,不起嗔心,這樣頭腦會較清楚。好的撿起來學,壞的放一邊,自己心裏明白就好,順此修忍辱波羅蜜,修行不問是非,不問有理無理,出家與在家不同。你們努力修行,有問題趁師父在時提出,師父為你們解答。
★現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,生活都很好,災難比較多,深著香、味、觸的喜愛,痛苦也比較多。
★有時間就看點經書,看經是要瞭解,知道要怎麼修,不是看了以後去講說。有些人看經如社會人一樣,心沒有寄託,所以很多是愈念愈糟。要把握時間不空過,可看經書、念佛、拜佛、靜坐、誦經等。
★受戒不是受那幾個戒疤,是戒在心,知道錯了要趕快懺悔,戒持清淨就沒有男女相。
★現在佛教在世界上,大體都在弘法、宣傳,雖然很普遍,但是真正要修行很為難。較早的人善根較好,但很少出家。現說釋儒道三教,佛教是修戒定慧,儒教是修禮義忠孝,道教雖然也有道,但沒有佛理存在,不得解脫,最後仍要歸淨土才能了生死。我們佛教也應出家修行才行,出家不是要過好日子的,是要在衣食住上修,看是否每一樣都能捨,才能修到行,每一樣愈簡單愈好,以方便不起煩惱,心才愈堅,妄想才少,所以說要粗衣淡飯。
★我們出家人,不要有貪念,才能除煩惱、去貪嗔癡,不要和在家人一樣,吃要吃好,睡要睡好,出家修行謙說“貧僧”,就是每一樣要愈簡單,才愈有修行,不是愈充足,否則貪念還存在,沒有除去,而他也說他在修行。妄想是從貪念生出來的。
★再說捨身,捨身是什麼?就是粗衣淡飯,穿是三件衣,沒有說要穿好的,每一樣捨離,每一樣都不能和社會相比,這才是修行,如果和社會人相比,就又有愛別離苦。
★儒道二教,都還沒有解脫,我們佛教來出家修行,是看能不能了生死,不可不知,而說還要去念書,讀書哪裡有談到要粗衣淡飯?
★受戒學佛、祖師的行願,又有經書讓我們看,看有沒有一條了生死的路,世俗的書我們都在未出家前讀過了,修行就是不要再生娑婆世界,再受輪迴之苦。
★父母生了我們,我們才有知,父母未生我們之前,我們在哪裡?現在我們會不會瞭解死到哪裡去?現在來出家,就是要找條出生死的路,不要再來輪迴。所以說如果要了生死,就淡泊諸欲望,學戒才不會亂做,才有規矩,認真做,不放逸。我們談苦行,苦行是我們的祖師普賢、觀音、文殊、地藏這些大菩薩的行願,今天就照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來修行。
★不要執著,一切隨緣,若有師長幫你做事,你覺得承擔不起且損福,這就是執著,怕福讓人家得去,要人家得到福,自己本身也要有福,才可能讓別人得到福。
★拜萬佛很好,假若這世無法超出三界,下輩子還知道要修行,且禮佛消業障,又能超度往生者。
★大魚吃小魚,人像大魚,什麼都吃,就是最兇猛的老虎肉也吃,故業障深重。若不好好求懺悔,多禮佛,等到彌勒佛降生娑婆世界時,則一點善根都沒有,更不用說要修行了,若能多禮佛,求懺悔,好好修行,多種善根,到時候說不一定能成為彌勒佛的弟子。
★都是有個「你、我」在爭,看能不能修到沒有「你、我」,這種境界。
★要修忍辱,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,如果不能忍,則徒具出家人的外表,不要常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,這樣就不能修心。
★修行當從粗衣淡飯下手,而現在整天都在考究吃的、穿的,修行本是要消業障,現在倒把福慧吃下去,業障也隨著來了。
★自己有煩惱要自己解脫,把師父開示的話,拿來應用來解。不是師父說一大堆,而是自己能夠靈活應用拿來轉。
★煩惱、生氣時,不要執著追究煩惱是哪裡來,若執著則心不開,不能安心辦道。往前進,什麼事都要看得破、放得下,還是把阿彌陀佛掛在嘴邊,才是最要緊的。
★就是家人來寺裏用齋,也要他們添油香,讓他們有正確觀念。
★好也笑笑,壞也笑笑,好壞是分別出來的。
★如遇高興歡喜,則問是什麼人在歡喜?如遇煩惱,則問是什麼人在煩惱?
★遇有煩惱或有什麼不好的念頭,就向阿彌陀佛說:又來了,又碰到了,要念阿彌陀佛,說煩惱快走,沒這回事,以心治心。
★寺務處寫那些是與眾生廣結善緣,與外面辦公上班的抄寫不一樣,而和晚課的功德相同,勿起煩惱。
★要誦戒,才沒有那些愛情、愛別。
★父母生我們恩情很大,不出家要報父母恩很難,因為都是冤親來的,出家要上報四重恩,要父母也能了生死,才是度他們。父母不僅是這一世的,不出家就不知道,還有以前那麼多世的父母,所以不要起想父母的念頭,不要一直想父母的事,這是生死念頭。父母喜歡我們嫁人,像他們一樣,愛別離苦。如果你喜歡這些,以後你愛怎麼演都可以,可以演更自然的戲,也不用禮、義、廉、恥,畜生中都沒有這一些,更自然。
★父母對我們越好,越是有恩怨。出家與社會是相反的,越疼我們的,到臨終時,越放不下。不要一直想父母如何如何,應專心於道上,否則又是愛別離苦,生死輪迴的路真危險。
★不要拿那些壞東西放在心裏,很痛苦,不要愛漂亮,穿我們這件衣服(指出家人三衣)直接到西方,如愛漂亮,以後有自然的衣服穿,不用做的,有的還沒有去,就已經在裝那個形了。
★在家人看不懂,以為我們苦,如果道心不堅固,如活在陽地獄,感到什麼都不好、不自在,又有煩惱。有的道心比較堅固,但以前的種子還在,師父講是講,你們聽是聽,外境的影響還是很大。
居士問:弟子由書上見一句話說:「對一個覺者來說,已斷修惡,不斷性惡」,此話應如何去體會,其正確否?
師父答:是,我們要修福,譬如別人沒得吃,分給他一點,設法幫助別人的困難,如此才能福慧雙修,不會再去做惡(當機者心開意解,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們注意因中的行為,要斷修惡,至於性惡是果中,如能現時畏因,則果非我們所能免,要自然應付,由目前善因或可移。)
★在修行過程中,生了煩惱就不好,要沒有煩惱才好。
★我們學的是無形的心地法門,是無上法。
★身體有病,吃什麼藥也沒有用,念佛沒事就好了,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。
★經典即是路,煩惱時拿來化解,要會用。有煩惱來,會應用,煩惱即菩提,不會用的,煩惱即是無明。如煩惱來不知解脫,著於煩惱,有如吃錯藥,吃到毒藥。藥是隨人吃的,要吃對藥,不要吃錯了藥。要回光反照,把它改過來,不要說別人不對,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了,這個「口」很重要。
★修行要注意口業,口好就好,不要說:我雖口不好,心是好的。出家了,佛寺中也會有是非,但不要與人在那邊論是非,不要一張嘴巴嘮叨,論人是非者,就是是非人,有時間就拜佛、念佛。
問:師父!那做起來很不簡單。
答:不要說不簡單,只要去行就很簡單。
問:我是凡夫,所以……。
答:說自己是凡夫,也是執著。
問:我就是沒有修……。
答:不要說沒有修,就……。
★要有信心,我也可以成佛,我也可以做到,這樣才會更精進,不要常說我,就是這個「我」在作怪。
★要沒有分別心,才能去我相,如執我相,即修不到行,去我相智慧才會開。
★總說別人不好自己好,說好就高興,說不好就難過,就是你我相。修行如有你我相,則修行不安,若存我相,每樣事都有我,把我看得很重,分得很清楚,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,天天都有煩惱。
★除你我相,修行就是要做到這個,這才是真功夫。否則到哪裡修也徒然,如修到這點,那你的功夫也就到家了。
★不除你我相則無法解脫,師父教的是解脫法門,不是說要收人才的。
★別人講我們不好,不用生氣難過,說我們好,也不用高興,這不好中有好,好中有壞。
★佛教中最怕是非,說是非的就是是非人,是造口業,所以不要說是非,修行就是這樣修出來的。如果不出家修行,老後即像自己的父母,帶著煩惱入輪迴中。臺灣女眾很幸運能出家,大陸上很少出家的,念書的也不多。
★我們的耳朵總是喜歡聽聽,看看有沒有人在說自己的壞話,眼睛也喜歡看好的,這點對修行不利。
★父母生下來時懵懵懂懂,長大以後即惹塵埃,即有我相,有我相就有煩惱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
★與信眾接應,要說佛法,他如向你說俗氣話,就說對不起,我現在沒有時間,你去拜佛,到處走走。遇有不良份子來,不理會就是,銅錢沒兩個不響。
★信徒來,要善言招呼,請他們禮佛、吃飯、寺裏走走,這是結善緣,也是修行。第一要點,不要老把出家人的清高相擺出來,這就修不到行,要知道他們也是在修行。要行菩薩道,不要修壞行,要修好行,不要數說別人罵別人,譬如有信徒要來廚房拿東西,要好好問他:「有什麼事?要什麼東西?我幫你拿。」不要以不好的態度對人家,這樣才能度眾生,否則別人看了會說:「出家人還不是這個樣子,有什麼好?」修行要修到有智慧,什麼事碰到都會應付,講話也要知道怎麼說才圓融,自己站穩了,別人也喜歡接受,也不造業,故我們要養慈悲心,行菩薩行。
★如人人願吃苦,則人人皆可成佛,可到西方,蓮花化生,我們出家人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。
★凡事要耐心做,念阿彌陀佛,這樣慢慢修,心無煩惱,到後來也和阿彌陀佛差不多很自在。
問:師父教我們不執著,但如不執著,事情如何能辦好?
師父:辦事情不執著並不是隨隨便便做,而是要盡心做,但做過就沒事了。如果心一直罣礙,放不下就是執著,不執著才能辦好,如執著反而辦不好,執著就沒有智慧,辦事情也要有定力。
★苦行並不是簡單的,修苦行是在修心,每一樣事細心做,會做得合適。而不是每一樣都做,結果每一樣都沒做好,不做還好,給你一做反而更亂。
★做事情是用來調心,心才不會亂想。我們出家人做事與在家人不同,即所用的心不同、思想不同--在家人做事是為賺錢,出家人做事是與道合,否則看起來和在家人一樣,都是為三餐做事情。
★事如何能辦好?大家要互相合作,不是用話來耍使人,這一種要避免的。要好好講,講清楚,以種花為喻,不知道的做一次給他看,否則事情做不好,又起煩惱。
★有的人說話令人起煩惱,不能安頓人的心,令人不知怎麼好,又要別人聽他的。其實他聽不聽別人的?結果他就在那裏心煩悶,起煩惱,解不開。
★我們這裏(指頭)有很多境界,我們以前種的種子都在裏面,一看到外境就浮現出來。有的人是看在家人穿好衣服,就想:我來出家這麼辛苦,什麼都沒有,就穿這種衣服(指三衣)……;有的人就會想:娑婆世界再好也只不過如此而已。女眾不來出家就擦口紅,你們現在沒擦,看起來也很好。
★在家人殺生,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,我殺你、你殺我,所以才有輪迴。
★一理通,萬理透徹。
★只要貪一樣,就要再來輪迴,承天寺這樣蓋,我也不執著任何一樣,否則還要再來輪迴。
★出家人老來愈修愈無罣礙,要往生眼睛一閉好像睡覺。我們晚上睡覺就像死去一樣,什麼都不知道了,結果第二天起來,馬上又開始執著,看這個東西是我的……又開始了。
★心若清淨,就有精神,做起事來有活力。看你們很有精神,在家人穿得那樣,卻是很懶散的樣子。做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。
★來出家是大孝,要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,度生生世世的父母,不只是現世父母,連以前很多世的父母也要度。
★出家修行,是要找我們本來的面目--父母未生以前的,這個你們還不知道,智慧不開,就像月亮被烏雲遮住了,光明顯不出來。
★出家人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,大悲是體,一切都要從慈悲中出來。
★要怎樣才能心安,就是要無心。心本無所住,找不到心,心原是盡虛空遍法界。
問:要怎樣念佛才能專心?
答:說這也是執著,妄想來了不要理它就是,不要說我要怎樣才能……。
★西方在哪裡?在自己的心中,心中無事、無煩惱就是西方。
★同修師兄弟間吩咐他人做事時,要依佛法,互相客氣,不是用命令式,如父命子,或耍性子。
★不要逐境去……,六根要守住。
★任何橫逆,就如同錢要讓你賺,你不要,就是說境來了,你不修忍辱,反而起煩惱。
★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,才會進步,就是自己對,也要向他懺悔,那就是你的功德了。
★我們都帶業而來,還有很多要……。
★一個世界,猶如一粒沙,有恒河沙數世界眾生,每一個皆可到西方。
★要憐憫一切眾生,想到他們也跟我們自己一樣,也是來修行、來種善根的,對他們要發菩提心,即是慈悲心。
★在社會上不好修,黑就得跟人家黑,否則被人排擠,故出家比較好修。
★不要有驕慣性……。
★修行要到哪裡都一樣,都能自在,修就是要修這些。
★多看金剛經,比較不會執著。
★人家在說話,不要搶著說,等人家說完再說,這是禮貌。
★牛雖然是拖勞,但不知離苦,做牛是以前做官不清白,現在世來還債的。如有人做官把錢拿出去飛到國外,最後來臺灣當牛,一世做官九世牛。牛有二角,虎也怕牛,虎是直直的,牛會轉,但慢慢地有一天也會生覺,譬如犁田時,還會教我們(轉彎)。
★師父開示是針對大眾,不要以為是在說某人錯,而生煩惱,如有錯,私自承認懺悔,要自省改過來。常執著就起煩惱,自己煩惱不說,還染及別人擾亂大眾,否則怎說統理大眾,要先能治家再治國。
★有德行最要緊,大家出家做什麼?就是在修這個行,修本來面目,要看師父種種自然而現,而生覺悟,聽後要去體會,不要聽過就算了。
★不要有我執,如有我執,智慧不開,不能有貢高我慢之心,會障道。
★在臺灣沒地方參,所以要自己參自己。
★不要著急。
★善知識在哪裡?在心。
★出家是要治心猿意馬。
★出家要時時刻刻做事念佛,調這個心。
★社會上都是執著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未出家前都種了花花世界的種子。
★追求色、聲、香、味……,易增貪念。
★四生裏,吃飽了就睡,(昏沈)生散亂心。
★出家是每天都在轉這些,不要被外境所染,自己無主。出家人穿破舊衣服,將它洗乾淨(穿穿)縫縫補補,這雖是破破的,但也心安理得。在家時,花花綠綠,有錢可裝扮,沒錢則痛苦,就想盡辦法,想怎麼賺錢,追求則昏迷,如酒醉不醒。出家主要是提起正念,說話則說佛法,說解脫的佛法,社會每樣都追求,都為生活追求而已。
★處事要謹慎小心,凡事皆有因果,能吃的東西給扔掉或放壞了,皆逃不了因果,因果絲毫不爽,誰也替不了誰。各人生死各人了,各人吃飯各人飽。
問:師父常叫我們要學歷代祖師,但在如此優裕的環境,食、衣、住皆不欠缺,當如何學起?
師答:我們不去貪它、著它,只要過得去就好了,不能說東西多,就拼命地吃,這就是貪念。也不能故意吃得少,餓肚子,依自己食量而定,吃飽就好了,不去分別好吃不好吃。以前東西都是自然的,現在的東西都是化學的或灑過農藥,真的不能吃或壞了,就不要吃,亂吃、吃多了死翹翹。貪一枝草,都要再來輪迴,佛要多念一點才好。
★出家修行要吃苦,不要著我相,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我們身穿的是染色衣,只要乾淨整齊,也不輸人家。若出家人太享受,則在家人不會想供養,若出家肯吃苦,在家人就會想供養我們。
★要講別人之前,先和這個(指心)商量一下。
★出家至少要沒有煩惱,處處能自在。
★講話要簡單,不必要的話勿多言。
★照師父的話修行,邊做邊念佛,去我執和法執,智慧才會開,智慧是無色相的,抓也抓不到,智慧開時自己也不知道,碰到事情一動,就知道如何去處理,這才是智慧。
★貪戀世間的東西,就還要輪迴在四生裏。
★修行要保持中道,修行要粗衣淡飯,不著香味觸法,但是要自然,不是刻意地不吃飯、不穿衣、挨凍、不睡覺,想當一個老修行。而是修到一個境界,自然不餓不困。
★做事情是訓練我們的頭腦,有事做才不會打妄想。
★在家人一味地講求物質上的享受,愛漂亮,頭髮怎麼修飾,衣服怎麼穿,若有錢人,還可以搞這些花樣,沒錢的人為了這些就會步入歧途。貪這些香味觸法,則四生皆有份,墮落為蝴蝶、豬、狗。
★出家衣服非人人穿得起,唯有福氣的人穿得到。
★衣服只要穿得暖就好,不去講求好壞。
★在家人不懂,以為沒生孩子就命苦,自歎不如人家兒孫滿堂,殊不知他的冤親債主少。 ★憨憨做,憨憨吃,多念佛,今天是今天,明天,明天再打算,什麼事都不管,這就有堅固心,這就是修行。若做是做,還打妄想:要讀佛學院,要……,這還不是修行。
★修行要自在,不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,說你好,說你壞,這不是別人不對,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。 ※日期:一九八三年農曆七月廿五曰 地點,承天禪寺 年齡:九十二歲
★出家修行不簡單,出家事情較多,因為冤親債主皆來討,故病苦、種種不如意事齊到。若能跳得過,則好修行,跳不過則無法安心辦道,故有病苦時,也當勉強自己,多禮佛,業障才會消。 ※日期:一九八三年農曆七月廿九曰 地點:承天禪寺 年齡:九十二歲
★不用看經,看多了迷迷糊糊,凡遇到什麼事,皆一句阿彌陀佛,高興也好,煩惱也好,要遠離是非,也是一句阿彌陀佛,要靜下來念佛,念到睡著也很好,一念(一念不生)能超出三界,又一念(念而無念)到西方。修行要眼假裝沒看到,耳裝沒聽到,老實念佛,現在你們都是眼睛睜大大的,仔細看看。修行要人家愈不認識,愈好修。
★我們對,而別人不對,我們若讓他作主,則變成我們不對。意即自己要有主,不被他人所轉。
★經藏在哪裡?經藏在我們的心中。但這要智慧開才有辦法,智慧不開,看經書是迷迷糊糊的,若智慧開,則看經書會覺得很熟,且又會領悟出另一真理出來。
★法器、唱贊,這些都是自然會的,不是刻意去學,智慧開自然而然就會了。
★在佛陀正法時代,魔王無法破壞佛法,他就說要在末法時代,穿出家人衣服,來破壞佛法,就如同現在的人,現出家相,而他的頭腦卻是在家樣,這就是魔。
★念佛念到一心,心即佛,佛即心。
★這是前世修來的好因緣,才會你出家、我也出家,一起修行。出家修行要大家和睦相處,你好他也好,大家都好。不是和在家人一樣,誰好誰不好,這就有愛情愛別,修就是要修這些,冤親平等。
★在家人總希望子女長大成人,有一番作為,讀大學、讀博士、賺大錢、吃好、穿好、住好,對兒女有所企望,等到兒女真有所成時,卻拋棄父母不顧,希望成空。一口氣快斷時,還想著我的兒子、媳婦、孫子,哀哀怨怨地對兒女還有所罣礙,愛情愛別、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,也隨之而至,六道輪迴逃也逃不了。父母對兒女的期待,就如同犀牛望月,月光雖能普照大地,但它是有生有滅的。佛光是無色相的,不生不滅,能普照到三千大千世界。但有生有滅的力量強,所以往往念佛念到沒有了,卻想到這有生有滅的,想去追求名利,吃好穿好住好。貪世間的一枝草,都要再來輪迴。所以修行要修什麼?就是修衣食住行、粗衣淡飯、香味觸法,修行修到智慧開了,就會用來比喻。
問:女眾念佛是否能達到一心?
師:能,佛是人做的,但女眾要比男眾多修五百世。
★我們在世間幾百年,才等於天人的一天,所以在世間不好過,是苦的。
★出家修行不要像在家人一樣,犀牛望月,要穿好、住好、吃好,到後來就要披毛戴角還。
徒問:為什麼“寧可幫愚人拿包袱,不為能人之軍師”?
師答:處處君子,處處小人(能人名堂較多),上上人有下智,下下人有上智。 ◎對寺眾開示 ★出家為求解脫--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--於衣、食、住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中不起貪念。
★我們累世所造的惡業比山還要高,今生出家修行就會現前,所以有時候覺得出家後,業比在家多,我們要有力量跳得過去,如果不伏煩惱又起心動念,那就又造新業了。
★業障到,無明煩惱起,如無正念則邪念起,處處看人不順眼,處處不順心,就想離開另找道場,或覺得沒意思,還俗去,其實只要一起煩惱,就是自己不對,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。
★做事不要計較,看到沒做好的,撿起來做,做事功德是自己的,如果講別人,那就是又造口業了,做事情不是替誰做的,是為消自己業障而做。
★所以出家的好處,你們還看不出來,還不知道,這些業障如果不消,就都要擠在臨終時出現。外表上看出家人好像吃三餐,做些事,其實出家就是要除這些貪、嗔、癡,及消我們的業障。例如:在擦椅子時,師父說再擦乾淨點,你們會想:已經擦得很好了,怎麼還這樣說?這種想法是俗人的見識,修行要直心,要說:“好!好!我再擦好。”這也是在考驗你們的心,所以,修行貴在直心。
★不要太愛惜這個假體,它終有一天會爛掉的,不要太縱容它。愈惜它,它愈壞,有了這個東西就會壞,不要被它利用了,我們要的是那個靈靈覺知,不生不滅的東西。
★不要執著於現在的父母家人,這些親人都是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。
★修苦行即是在洗頭腦、換種子。
★生為女身,能出家,得遇大善知識,又有安定的道場,應該感到萬幸才對,應該趕快修,改掉自己的脾氣,改掉不好的念頭與觀念。
★出家人不要怕死,死了去西方更好,出家人要有能把什麼事都化為沒有的力量。
★你們現在無色相的都沒看到,所以沒興趣,總是往有色相的事物上面去追求。
★在食的方面,出家人是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不執著、不貪求,少些、壞一點也吃,否則吃太多,吃太好,業不易消,如又起貪念,則仍在輪迴中。其實真正說起來,什麼東西拿去化驗也都會有毒,如水中也有毒,人家都這麼吃,我們就跟著吃,不起煩惱罣礙。
◎對曉雲法師開示 ★臺灣出家很普遍,大都是受了教育來出家,大陸出家是了生死、行苦行,學佛菩薩的苦行來出家,大陸出家要先修三年苦行,吃苦才能解脫,我們現在出家,在食、衣、住上不要貪戀,不要像在家一樣,才能修出福慧,粗衣淡飯才能了生死,要學佛的福慧,三寶即佛、法、僧,僧就是要好好地修,要淡泊才能修戒定慧,念佛定來就是禪,初學佛入門就要念佛,心心不離佛,心定就是禪,有佛有淨土,初步是訓練身、口、意,我們出家了,就要找那個不生不滅的東西,在念阿彌陀佛中,一面做苦工,頭腦才不會亂想。
★我們來時是迷,要去的路,簡單說即是念阿彌陀佛。
★我們是帶業而來,但不要隨業而去,出家要上報四重恩即父母、師長、眾生、國家恩,下濟三途苦,出家要能好好修得解脫自在無罣礙,才有所交待。
◎綜合開示 ★出家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,不要三五個人(男眾可分開),人多才有壞的可參,那些壞的人,才是我們的指路者,這樣才會進步,祖師大都出自廚房、種菜……等,在最沒人注意的地方、最沒中用的地方修行。
★現在承天寺,來的人什麼樣子都有,但鬧中取靜,才是真修行,有的人還跑去大馬路旁修行,甚至車子開過去,他也沒有感覺。
★要注意自己的心,要的是內心裏面生歡喜,不要因外面環境好而歡喜,要照顧自己的心,不要注意外面的境界,要修到我沒有怎麼祥。
★修苦行是要鍛煉自己是否能捨身,這個身是假的,一定要壞,再怎樣補也補不好。
★男女眾講話不能面對面,拿東西不能直接接手,師父是有定力,否則即使相距百步,也嫌太近,你們現在的正念,都還不夠十分之一,還很危險,要多注意。
★念佛即活禪,有的雖說閉關,可是還想得很多,心裏不清淨。我們是靜坐累了,就起來跑跑香、念念佛,心離境即是禪,我們要維持正念,我們裏面還有很多壞的、不好的。(問大眾)我現在說話有沒有正念?
★出家人不要沾染愛別離苦,否則就與在家人一樣了。遇事要回光返照。
★修苦行是培養這個願。看有沒有這個願,業障少的人,願力就會發出來,諸佛菩薩成道,就是依這個誓願。
★女眾少修五百世,會修的就此身即可解脫。不要顧身體,吃飽就好,穿暖即可,不想睡就不要硬睡,相反則貪念來,即著迷、散亂、無道心。
★有的人在說別人是非,他自己也不知道,不是他故意這樣說,而是無始以來所帶來的業習,使他這樣說。
★做事情就像做遊戲在玩一樣(若無其事),但心要有主,不被外境所轉。
★天人看我們像黑毒蟲,我們像廁所裏的蟲一樣,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,要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但我們卻貪戀這娑婆世界,認苦為樂,就如同廁所的蟲,我們認為臭穢不堪,但蟲卻貪戀臭穢的地方,若把蟲放在清水裏,蟲會死亡。
★毗尼日用熟的話就念,如不會,念阿彌陀佛也好。
★現在在動的地方,先把禪門日誦裏的內容都搞懂了,以後在靜處就用得上。出家則有正念,社會人則無,行住坐臥去領悟體會佛道,才不會空過光陰。去體會佛道,壞念頭才不會跑出來。若無正念,口雖不說,心裏卻想。
★現在年輕人出家,還很危險,容易被外境所轉。而半路出家(結過婚)的人,在社會上吃過苦,他們對這些外境較自在,不易被轉。但如果年輕出家人肯修行,智慧開易有成就,而這些半路出家的,則還要比人家多修兩百年(喻時間很長)。
★修行人是境遇愈壞愈好,出家和在家不一樣,出了家是愈苦愈好,修行道路上是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樣的,不是爭對不對。以前有兩個徒弟打坐,一個坐得很莊嚴,一個坐得東倒西歪,可是師父拿起鞭子打那個坐得莊嚴的徒弟。要是現在的人馬上起憎恨心,生煩惱了,但那個徒弟很慚愧地請師父開示指導。修行不是爭對不對,而是要有這種功夫,做對了人家說你不對,你也能接受。
★有相看得到,無相要我們有堅固心,是非裝不會,不要被度走。
★不用多看書,只要多念佛,智慧一開,經藏自然在你心中。
★不講究吃和穿,只要粗衣淡飯,能禦寒、能填飽肚子即可。
★修行不能執著,執著即生煩惱。
★修道是要去貪、嗔、癡,達到身口意清淨。
★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,我們當忍受,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,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。
★忍辱即智慧。
★承天寺是十方道場,外來的出家眾,若能守規矩,皆能住下來。
★修行要沒有我相,不要說自己以前(在家)是什麼身份,出了家就沒有身份學歷高低之分,大家都一樣,否則就不能下心修道。
★我們要捨身,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,若太愛惜身體,即無法修福,反而被臭皮囊騙走。
★早上醒來先摸摸頭,為什麼要出家?為了脫生死、不受輪迴而出家,故要提起道心。
★盡守自己的職事,若好吃懶做,不盡職,福報用完,業障一到,自然而然待不住。
★女眾儘量避免和男眾交談。
★出家當棄捨愛別離苦,不要攀緣。
★受了戒就是要去行,不是做大法師,沒有身份高低之分。
★樂意接受別人的指導、勸導,不可違抗不服,或分派系、勾心鬥角。
★不要太惜身,生病時不要去理它,這是一種考驗,理了它就被考倒。遇到病痛時,更應體會出人生無常,難免生老病死苦,更應加倍努力修行。
★在家有苦,出家亦有苦,在家所受的苦沒有目的,而出家受的苦,是要了生死,不受輪迴。
★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,若要吃得穩,當好好修行,否則將失去這飯碗。
★凡事不是光說或去分別的,而是自己開智慧體會出來的。
★我們修苦行,就是要消業障,故對於自己的言行,應多注意,免得帶業障來,又隨業障走。
★對佛法未臻瞭解即受戒,容易造成貢高我慢。
★不要怕得罪人,自己職事要做好,該說的就當說,不要做人情,免得落因果(失人不失因果)。
★起煩惱時,不要和這個說那個說,說來說去惹是非,最好多禮佛解煩惱。
★要聽執事人的話。
★空餘時間多禮佛、看經藏。
★有什麼不知道的,應該問師父或師兄,不要怕丟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張。
★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,吃多了就難消化。
★以前羅狀元知道自己職位高,不愁吃穿,容易墮落,富貴畢竟不能長久,故捨棄其職位而出家。他不願讓別人知道他的身分,任何打雜工作都做,有一天,他開悟了,知道以前洗盤子打破了多少,趕快賠常住。羅狀元沒有我相,所以開悟了。
★今天我們出家是要修行,了脫生死,不是來享受。修苦行就是磨練我們的身心,能夠使我們沒有我相,沒有貪嗔癡,達到身口意清淨。
★不要祈望施主送東西來,不要依靠施主,只要努力修行,有了成就,天龍八部皆會擁護我們。
★今天我們能在這衣住食具足的道場修行,更應加倍努力修行。
★做事要心甘情願,才會開智慧。
★現在的人和以前的人大不相同,以前的人道心十分,現在的人道心才一分。
★以前在大陸叢林,出家不是那麼容易,剛出家先在外做苦工,做到某一個階段,再領職事。
★出家是要修行,不必到外面去讀書,佛學院所講的未必完全是佛學,而摻雜了一些社會學,接觸久了,心無法脫離世俗。
★不要著相:我做了些什麼?
★今日我們有這麼好的修行道場,不要再去想外面哪個道場好,否則心無法安定,即無法修行。
★修行要掃除四相(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),看到別人的缺點,不要起分別心,應先觀察自己,人皆有佛性。
★我們是凡夫,男女眾應分清楚,保持距離,以免障道。
★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既已得到人身就應好好修行,六道中天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皆是人去做的,修得好往善道,修不好犯五戒墮惡道。
★人為何受輪迴?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,被七情五欲所迷,整天就是為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煩惱,惡業也就這樣造出來了。
★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即使生前家財萬貫,死後也帶不去,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,不要再為這些身外之物,浪費美好人生,趁早修行。
★有些人說:吃齋人說吃齋話,若所有人都出家,那這社會怎麼辦?假若人人都出家,我們皆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不是更好嗎?
★我們只知道我們是父母生來的,可是在父母未生我們之前,我們本來的真正面目又如何呢?死了又將歸向哪裡?我們既聞佛法,知道有位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,只要念他的名號,命終時即接引我們到西方。他有這個願,我們也要有這個往生西方的願,我們要深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,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,具足信願行,隨時念佛,到臨命終,我們有正念能念佛,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,但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,就要再受輪迴。
★以前大陸叢林只要有人犯錯,知客師也不用多說,把你姓名寫於布告欄上,你自己看了就得走路。現在知客師說你,你還會和他吵架,真是差得遠。
★以前飯菜都很簡單,煮羅漢菜,而今講究吃,出家眾比世俗人吃得好。
★以前在大陸叢林,到外參學,東西亂放,才不管是誰的,一律沒收,若想找回來,須求知客師。
★做事情要用頭腦去思考,不要人家說這樣做,就一成不變地去做,要有判斷能力,否則豈不就同一只傻狗,人家丟了一個石頭,它不知丟的是什麼就跟著去撿。
★要惜字紙,有字的紙,不要糟蹋,要拿去燒,這也是一種美德。
★拿筆的大博士,雖有學識,但不見得就有得吃,拿大筆(鋤頭)的只要拿得穩,一定不愁吃的。
★做事要有耐心,把環境擦洗乾淨,也同樣要把自己的心洗滌清淨,邊做事邊念佛,不要放逸,不讓它(意識)跑走了,才能達到身口意清淨。
★打妄想或煩惱時,要趕快停止,繼續念佛,如妄想繼續打,就不要去管它,還是要念佛,才不會退失道心。
★我們這假體難免有病苦,但這屬小病,有妄想貪嗔癡才是大病,有妄想,我們還要繼續輪迴,生死就不能了,為了保持臨終的正念,我們平常就要多服“阿彌陀佛”的藥,否則死將何去?
★身體就像房子一樣會壞的,即使再怎麼修補,還是有破綻,我們要將這假體放下,不要太愛惜它,畢竟它是幻化的,但我們要好好利用它修行。
★弘法利生,不是口頭上說的,只要修持得好,自然人家看到你,就會起歡喜心、恭敬心的。
★像我們穿得不好(染色衣),肯捨身為常住工作,外面的人看到了,也會感覺這些出家人很下心,自然就想供養我們,無形中讓他們種福田,度了他們,這也是弘法利生。
★修行一定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,這樣才會磨練出好的人才,若是一二個人、三四個人在一起,就沒有磨練的機會了。
★修行是要在動中取靜,不是靜中取靜,那功夫未到,最好動靜皆無罣礙。
★勇猛精進地修行,到了食衣住都不需要了,再去閉山、閉關,這才有保障、有成就。
★兩堂課誦要背熟,並解其意。
★三皈依好好地去體會,是否做到了?如“皈依法……智慧如海”,智慧怎能如海呢?即人家點一下就知道了,不是經書一籮筐,這畢竟不是自己的,形於外的經書,看到的瞭解,沒看到的就不知道了。所以念佛念到某個程度,經藏自然在你心中,還是要老實念佛,才會開智慧。
★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我們就像將要枯乾的池塘裏的魚,命已垂危,一天一天地過,不知死後何處去?常常警惕自己,不要有放逸的心,勇猛精進,才能往生西方。
★智慧勝過神通,智慧能辨別是非、了生死。
★對任何事都能放得下,放下即功夫。平常即對任何事無罣礙,免得臨命終時念頭一起,就要繼續輪迴了。
★出家人要事無所求、心無所住。
★不可兩人單獨講悄悄話,講來講去就結黨、分派系。
★男女眾要分清楚,男眾拿東西給女眾,或女眾拿給男眾,絕對不能直接傳遞到手上,講話時不能面對面,且要保持一段距離。
★出了家就要有正念,有佛的種子,不要身出了家,心和世俗人一樣,愛情愛別離苦都來了,到後來也沒辦法修行,想結婚也不是,進不進退不退,出了家就要感到很慶倖,沒有走錯路,好好地修持,才能往生西方。
★執事人關心我們才罵我們,糾正我們的錯誤,這就是我們的善知識、指導者,不要人家一罵,煩惱就來了。
★不要著色相講究穿著,這樣做也不是,那樣也不是,捨不得弄髒,這就不能為常住工作,反而被它(衣服)度走了。
★出家的目的在了生死,不要再去追求香味觸法了。
★不要以為出家幾年了,要當法師,要閉關閉山,修不到那個程度,什麼都還需要,怎麼去閉關,到後來什麼問題都出來了。
★大器晚成,自己有了一點功夫時,不要想出名,年輕出名,慕名的人一多,如自己定力不夠,尤其人的情欲高,萬一碰上孽緣,是很危險的。
★出家就是要捨身,人家怎麼罵,怎麼侮辱,都無所謂,去掉我相,才好修行。
★娑婆世界有眾生即有菩薩的存在,若已無眾生,菩薩也沒有了。
★男女眾要分清楚,即使活到一百歲亦如此,除非已開悟證果有定力,否則容易出毛病。
★修行談何容易,要想當一個修行人,不是那麼簡單,現在我們只能說做苦工苦修而已,我們貪嗔癡慢疑未斷,現在只是磨練我們的心志,等斷了這些,那才入道。
★我像一塊橋板,我先走了這段路,鋪了這塊橋板,讓你們走,我不敢說我教你們,只是以我的出家過程經驗,告訴你們,互相研究而已。
★誇我們的,讚美我們的,那都不是明師;罵我們的,不管對與否,這才是真正明師。刺激我們的時候,就是在成就我們,當我們受到刺激時總會想:「這麼瞧不起我,我就做給你看。」拿出這個志氣來,成就已經在望。
★修行就是要吃虧,才會有進步。
★人命無常,一口氣不來,人生就完了,趕快勇猛精進,莫放逸,多念佛是當務之急。
★受戒即忍辱,倘能忍辱,則不易犯戒。
★修行不說對不對,即使自己對,人家偏說你不對,你也要忍受,凡事承認自己不對,就不會起煩惱,否則心不安,煩惱即來。
★不要光看別人的過錯,要常常看自己有無過失,有則改之,才不會與道相違。
★我們從無始以來,所造業障如山那麼高,而今出家修行,就是要消我們的業障,若不好好修行,反而造業,說那個怎麼祥,這個……,這座山就越堆越高,永遠無法跳出生死圈。
★出家就是要對食衣住看淡些,不要去考究,一切隨緣,也不要太執著,否則易生煩惱,人家煮什麼,我就吃什麼。
★做事不是為別人做,也不是應該做的,而是為消自己的業障。大夥同在做,若有人不會,我們來教他,若他做不好,我們幫他做。不要分得太清楚,他不做,你就起煩惱,他不做你自己來做,要有慈悲心。
★出家和在家不一樣,出家沒有說對不對,對也接受,不對也接受,若能如此忍辱,慢慢就會去我相。
★若執事人教我們做事做錯了,我們也不能去反駁,順著他的意去做,自然就會悟出真理。
★修行的路程要愈苦,才會開智慧,不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,否則和世俗就沒有兩樣了。
★出了家要多念佛,不一定要坐禪,功夫不到易著魔。
★修行就是要下身,衣食住皆簡樸,要粗衣淡飯,若過於考究衣食住,則和在家人無兩樣。看淡這些衣食住,才能去貪嗔癡,若生活太充足,則欲望大,貪念愈多。若要下身,當從衣食住日常生活著手。
★未受戒不知戒律而犯戒,仍會受果報,現已受戒,知道戒律,就當嚴持戒律,莫放逸。
★現在佛教雖遍佈全世界,但是要修行不是那麼容易。
★我們向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學習,好好勇猛精進。
★虛雲老和尚一件衣服破了補,補了穿,鬍子留了那麼長,有一餐沒一餐的,只為了了生脫死,勇猛精進,把身體都捨了。
★出家是為了得到解脫,看能不能修到五蘊皆空?
★少吃、少睡,把精神用在修行上。
★出家要修行,不爭對不對,道心才會堅固。
★人家叫你這樣做,你就這樣做,頭腦也不會去想別的法子,這樣比較好修行。
★這個臭皮囊是借給我們住的,但我們卻往往為了它,造無量無邊的惡業。
★我們團體能莊嚴,私底下也莊嚴自己,無論在哪裡都莊嚴,如課誦時,外來人看大家都很莊嚴,會對佛教有信心,不認為佛教是消極的。
★修學佛法,並不是什麼都不要,那會走偏的。
★凡事不要太著相,相貌好不起歡喜心,相貌不好也勿起煩惱。
★若你將地掃乾淨,師長硬說你沒掃乾淨,這時你若和他辯,這就是在家性情。若你能接受,說:“好!好!我把它掃乾淨。”這就是修行。
★信徒拿東西來供養,是來求福的,即使是供養一根草,我們也要以歡喜心接受。若拿好東西來,我們為了這些東西起貪念,則不能悟道。若拿壞的東西來,我們把壞的煮成好吃的,則福慧雙修。若未能適當處理,反而批評人家拿這些壞東西來,自己起煩惱,並且造口業。
★修苦行不是做很多,做事情是磨練自己的心。做事不能急,慢慢來,做久了自然熟悉,就會開智慧。事情應該怎麼做,不是刻意絞盡腦筋去想怎麼做,而是一看到就自然知道怎麼去做。(師父說五、六個人一天劈的柴,他老人家一小時就可以做完。)
★凡事好壞皆不形於外,例如生病了,也不要讓人覺得你生病了,像師父雖有病,但誰看到師父都說師父身體很硬朗,也沒有人知道師父有病。
★在家人整天忙碌地工作,就是追求名利、聲望,想在物質上得到享受,吃好穿好住好。而出家人工作,則為訓練頭腦,工作不求做多,也不用急,更不是想得到別人讚歎,也沒有在追求什麼。穿的是求生西方的衣服,以前大陸叢林穿的是染色的麻布衣(在家人帶孝穿的麻布),吃的是很稀的稀飯,配的是簡單的菜,沒有像現在吃的是乾飯,又有這麼多的菜。
★行住坐臥當不離佛,像印光大師、弘一大師這麼有修行的人都還要念佛,更何況我們凡夫,當把念佛視為第一要務,我們在世俗都已念過書,再去念佛學院、學講經,更增加愛情愛別離苦之念。世俗人把苦當樂,等到老來就怕死,放不下子孫。而我們出家人雖然修苦行,邊做邊念佛,日子久了,體會出有天堂、地獄、六道輪迴,慶倖自己出家,佛念多了,智慧也就開了,就有所覺悟,到老時不怕死,還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可去。
★我們這裏能看到十方人,形形色色,雙雙對對。年輕出家眾愛情愛別之念較重,看到情侶時,若被環境所轉,對他們生起羡慕之心,則是沒道心,若認為他們這樣下去會墮落的,才是有道心。
★師兄弟在一起,佛法可多談些,其他則一律不談,以免心散亂,不要參加人家的閒聊。
★大家評論誰比較好時,自己不要參加意見,心裏明白就好。
★急性就會無明,丹田也會無力。
★起諸惡念時,不要執著,拍拍自己說:“你不要這樣子。”不可用處罰的方式,這樣沒有用,並會傷害自己。
★要發宏願,別人都先成佛,我才成佛。簡單地說,凡事幫忙別人,助別人安住其心,安心修道,把所知道的,說給別人聽,令他增加智慧,他人先成佛,而我才成佛,不能有嫉妒心。
★修行要靠自己去行,像一杯水,當你未飲之前不知其味,飲了之後,就知其味,所以要去行,才保證真實。
| |||||